第十二册
第五单元
一。容易读错的词语:
累(léi)赘(zhuì) 抽屉(tì) 啜(chuò)泣 颓(tuí)丧 觐(jǐn)见 夙(sù)愿 瞟(piǎo)一眼 踯(zhí)躅(zhú)不前 伫(zhù)立
孵(fū)化 巢穴(xuè) 觐(jìn)见 贵庚(gēng) 夙(sù)愿
容易写错的词语:
楷模 打盹 厌倦 屡次 顾虑 哮喘 正襟危坐 欣喜若狂 美味佳肴
瞬间即逝 一瘸一拐 鹬蚌相争 疲倦不堪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响彻云霄 家喻户晓 礼贤下士 老泪纵横 作揖 陛下 箝住
二、成语字义:
鬻(yù)文为生(卖) 一曝(pù)十寒 (晒) 百喙莫辩(借指人的嘴)
瞟了一眼(斜着眼睛看) 踯躅不前 (徘徊) 响彻云霄(云,天空)
三.古诗名句背写:
1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---老子
2.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---孔子
3.时间是一切冲突的治愈者。---(德国)蒙森
四.古文资料:
矛与盾
【原文】
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
【注释】
1有鬻(yù)盾与矛者:鬻,卖。矛,古代的一种兵器,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。盾,牌,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。
2誉之曰:誉,夸耀。曰,说。
3吾盾之坚:吾,我。坚,坚固。
4物莫能陷也:莫,不。陷,这里是穿透的意思。
5吾矛之利:利,锋利。
6于物无不陷也:于,对,对于。
7或曰:或,指示代词,有人。
8以子之矛:以:用。子:您,对人的尊称。
9陷子之盾:陷,刺。
10何如:怎么样
11其人弗(fú)能应也:其,这个。弗,不。应,回答。
【译文】
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。他夸耀自己的盾,说:“我的盾坚固无比,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。”又夸耀自己的矛,说:“我的矛非常锋利,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。”有人说:“如果用你的矛,去刺你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呢?”那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答不上来。
【寓意】
《矛与盾》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,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,告诫人们说话、办事要实事求是,不要言过其实,自相矛盾。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。
鹬蚌相争
《战国策》
蚌方出曝(pù),而鹬(yù)啄其肉,蚌合而箝(qián)其喙(huì)。鹬曰:“今日不雨(yù),明日不雨(yù),即有死蚌!”蚌亦谓鹬曰:“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!”两者不肯相舍。渔者得而并禽之。
[注释]
①蚌方出曝 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方:正在。曝(pù):晒。
②而鹬啄其肉 而,却。鹬(yù):一种水鸟,嘴和腿都细长,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、昆虫、河蚌等。啄;咬住。其:代词,蚌。
③蚌合而箝其喙 箝:同“钳”,夹住。其:代词,鹬。喙:鸟兽的嘴。
④今日不雨 雨 (yù):动词,下雨。
⑤即有死蚌 即:就,那就。
⑥蚌亦谓鹬曰 亦:也。 谓..曰:对..说。
⑦两者不肯相舍 相舍:互相放弃。
⑧渔者得而并禽之 渔者:打渔的人。得:发现。并:一起,一并。禽:同“擒”,捕捉。之:代词,它们,指鹬和蚌。
[译文]:
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,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,河蚌马上闭拢,夹住了鹬的嘴。鹬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就会有死蚌。’河蚌也对鹬说:‘今天不放你,明天不放你,就会有死鹬。’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,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。
[道理]:做事要权衡得失,化解矛盾相互谦让,以免顾此失彼,让他人钻空子。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,要宽容。其寓意与成语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有一定联系。
上一篇: 十二册四单元
下一篇: 反思亲子阅读的得与失